七夕vs中秋!你确定没有过错

2025-08-26
来源:西部文化建设网

“七月初七常飘雨,牛郎织女泪渏渏。”随着2025年七夕节的临近,人们记忆中关于“对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爱情故事也再一次被唤醒。当不经意间看到某些购物网站赫然出现“七夕晒爱送杰士邦”这样的广告,有些人或许会心里笑笑,还有些人或许会想着——咱们自己的情人节嘛,自然会这般……

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却在不解风情地高呼:七夕节不是情人节,七夕节是“女儿节”!更有甚至,近日一家名为“月老儿”的新兴婚恋平台向社会正式发出倡议: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定为“华人情人节”。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毫无疑问,今天的人们大都认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是这个节日的核心价值所在,但他俩的凄凉故事显然导致七夕的寓意并非那么美好。当七夕的玫瑰与巧克力开始在商场货架闪烁时,人们心底总会潜移默化地发起一场文化追问:七夕是否真能配得上“中国情人节”的荣誉称号?哪怕在资本的包装下,这一天早已被急切地戴上了“爱情”的桂冠,但当我们拨开商业的迷雾、凝视传统的根脉,也会发现——这,着实有些牵强。

七夕的起点,并非爱情!传统文化专家、社会学研究员张维清曾指出,这一天原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少女们陈列针线、摆放瓜果,祈求心灵手巧与智慧聪慧,关乎自我成长,却与男女情爱无涉。把七夕硬性定义为“中国情人节”,实则是商业化语境下的文化挪用,让东方节令文化套上了西方情人节的模式化外衣。

反观中秋,历史早已将它与情感紧密相连。

作为最早倡议“中秋即中国情人节”的机构,月老儿平台给出了充分理由。正如平台CMO(首席运营官)李云所言,中秋节在爱情的象征意义上,拥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厚度。从《周礼》里的祭月,到明代少女“走月寻良缘”的民俗,再到苏轼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与情的相依,早已深植于中华文明的血脉。

在李云看来,中秋的“月圆”,映照的更多是“人圆”。将中秋节作为中国情人节,有着无可替代的三重文化优势,这是七夕乃至西方情人节都无法比拟的。

其一,团圆意象与爱情本质的深度契合。中秋的“月圆”从来都不只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中国人对“人圆”的美好向往——爱情的终极追求,不正是与心爱之人长相厮守、不离不弃吗?

当一对恋人在中秋月下共赏明月,他们眼中的月光,早已超越了自然光线的范畴,成为爱情里“团圆”与“永恒”的见证。这种将自然意象与情感诉求相结合的表达,远比西方情人节单一的物质赠送更具文化厚度。

其二,“家国同庆”的时间坐标赋予爱情更宏大的意义。中秋节紧邻国庆节,双节同庆的氛围让爱情不再局限于“你侬我侬”的私人领域,而是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伦理相呼应——一份值得珍视的爱情,不仅要经得起两人世界的考验,更要能融入家庭的认可、社会的接纳,甚至与家国的发展同频共振。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相连的爱情观,正是中国人独有的情感格局。

其三,秋季丰收的物质基础为爱情提供了现实支撑。古人云“秋收冬藏”,秋季作为五谷丰登的季节,为婚恋嫁娶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秋天嫁娶”的古老习俗便由此而来。

这意味着,中秋节承载的爱情,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安稳生活基础上的踏实承诺,这种务实与浪漫兼具的情感表达,更符合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在婚恋研究领域,也有专家对比分析了其鲜明的现实意义。济南市婚庆和庆典委员会秘书长、婚俗文化研究学者刘永波认为:一方面,它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感情的文化校准。当下流行的“快餐恋爱”“闪恋闪分”,折射的是对责任的逃避与对情感的轻视。而中秋的“团圆”内涵,却像一道检验标准:只有能坦然走上团圆宴席的爱情,才配得上“长久”二字。这样的文化指引,会潜移默化地促使年轻人重拾真诚与敬畏。

另一方面,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面对西方情人节的消费浪潮,中国不必亦步亦趋。中秋所蕴含的情爱传统,比玫瑰与巧克力更厚重、更悠久,从古代“走月”的民俗到现代“月饼传情”的温馨,都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复兴这种表达,正是守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姿态。

如今的人们,要把中秋定位为中国情人节,显然不是为了否定七夕的价值。七夕仍旧是女性祈巧的节日,应还其本真。而西方情人节也无需排斥,多元文化并存本无可厚非。

未来,文化机构与社会组织完全可以围绕“中秋情人节”展开更多活动:月下相亲会,让青年在明月下结缘;爱情故事征集,重温民间的浪漫佳话;传统婚俗体验,让新人在古礼中许下长久誓言。通过这些实践,让“人月两圆”的庄重承诺,成为中国式爱情的文化标识。

中秋的皓月既照亮古人的相思,也见证当下的爱恋。将中秋确立为中国情人节,不仅是对传统的回归,更是对现实的回应,更为未来留下了文化的寄托。当爱人在月下相对,互赠月饼,轻声念起“千里共婵娟”时,我们传递的不只是节日,更是文化与情感的延续——一种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与坚守。

月光如水,穿越千年。时至今日,中秋节那轮见证了千年爱恋的中秋月,理应成为中国情人节最璀璨的象征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