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养殖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09-05
来源:西部文化建设网

高坪融媒消息、9 月 5 日上午,记者在位于佛门乡白山村的南充市高坪区应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牛舍内看到,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津津有味地咀嚼着新鲜的 “美味佳肴”。

     “秋天玉米收割后,秸秆会被回收进我们牛场。经过精细粉碎处理,这些秸秆就成了肉牛们营养丰富的‘营养餐’。” 公司负责人张应洪介绍道。

        佛门乡作为传统的农业种植基地,每年秋季玉米成熟采摘后,秸秆处理问题曾长期困扰着当地政府和村民。大量秸秆若处置不当,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极易引发环境污染等问题。

      近年来,该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针对这一难题大胆探索创新,成功开辟了秸秆的 “新出路”——“秸秆变肉” 工程。通过一系列科学处理手段,将普通秸秆变废为宝。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为牲畜提供了充足且优质的饲草。

    “可别小看这些秸秆,它们经过柔丝、除尘等精细处理,再与发酵过的全株青储按科学比例配比,就能制成营养丰富的优质饲料。这种饲料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肉牛食用后,不仅上膘速度快,体质也更强健,生病的几率大大降低,进而显著提升了肉牛的品质。” 张应洪介绍说,目前公司养殖了 30 头西门塔尔牛。

       除了在肉牛养殖领域不断创新发展,张应洪还开启了水稻田养鱼的新路径。

   “在稻田里,鱼以泥中的虫子为食,不仅起到了中耕除草的作用,其粪便还能肥沃稻田;而水稻则通过光合作用维持水中的溶氧量,同时为鱼提供遮阴环境和部分饵料。” 张应洪解释道,在这种生态模式下,养鱼无需使用生长激素,种稻也大幅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既有力保障了稻、鱼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又有效提升了稻米的品质和产量。

    “我们今年尝试养殖了 5 亩地的‘稻鱼共生’田,正式开启了鱼苗投放季。如果这次试养取得成功,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 张应洪满怀信心地说,通过科学管理,农户的投入成本得以降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据了解,2014 年 7 月 1 日,张应洪成立了南充市高坪区应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此后,公司积极作为,承包了白山村 3 组 130 亩撂荒地发展农业,为当地百余名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为白山村的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全媒体记者   马世杰

来源:高坪融媒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